科教融汇成果一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1


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高地

一、举措

1.夯实组织与制度根基,激发科技创新发展原动力

2.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潜在力

3.打造高能级服务平台,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生命力

二、成效

1.教育部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产线集成推广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3.浙江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

4.浙江省商业秘密示范基地指导站

5.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7项

△台州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医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市级等科研平台揭牌

△举办台州市专利开放许可推进会暨台州市智能制造领域专利开放许可供需对接

△经贸学院童海君老师受邀在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作报告



关于组织开展新“五说五重”主题活动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建双高、办本科、升大学”“三步走”战略目标,经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五说五重”主题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次主题活动以专业对标定位工作为基础,以深入研讨、深刻反思为前提,以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为目的,审视专业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审视课程设计的实施运行情况,引导专兼职教师在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下,系统思考专业、课程、课堂、学生以及专业重点突破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专业内涵提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关注要点

为深入了解专业发展情况,交流专业建设经验与做法,探讨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对标定位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开展院长说学院成果、专业群主说专业群、 专业主任说专业、课程(课堂)负责人说课程(课堂)、教材主编说教材的新“五说”主题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学院开展“重点定位三个学院品牌亮点、重点推进三项专业建设成效、重点建设三门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三个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重点关注三位教师成长”的学年“五重”工作。

三、“五说”主题活动

(一)说专业群

1.专业群组群逻辑(专业与专业群的关系)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3.专业群内课程体系建设

4.专业群内课程资源建设

5.专业群内教师团队建设

6.专业群内实训基地建设

(二)说专业

1.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状态分析; 

2.专业方向设定; 

3.学生毕业要求(核心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

5.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实施、成效及持续改进; 

6.专业与课程体系关系; 

7.专职师资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8.兼职教师的聘请与管理; 

9.实践性教学的路径、方法及效果评价; 

10.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运行以及作用发挥; 

11.教学资源库与学生泛在学习; 

12.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3.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 

14.专业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15.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 

16.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绩(要讲清改革前后差异与实际效果)

(三)说课程

课程负责人说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前后衔接课程的关系、定性说明对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支撑度);

2.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岗位工作需求,并如何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3.课程设计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4.教学实施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怎样运用数字技术手段;

5.教学评价怎样体现可量可测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6.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管理与评价; 

7.课程教学资源的选取、建设; 

8.课程特色的培育; 

9.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破解难题的途径、进程及具体实施方案。

(四)说教材

1.教学编写理念

2.教材内容与组织

3.教材特色与创新

4.教材应用效果

5.教材后续规划

(五)说学院成果

1.学院成果培育情况

2.成果参与人介绍

3.成果推广辐射效果

4.成果示范引领效果

四、“五重”主题活动

(一)重点定位三个学院品牌亮点

各学院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和学校“三步走”战略需求,打造院内特色亮点成果,重点培育三个标志性成果,标准性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11项重点任务(省级及以上)、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一级以上)等,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学院品牌。

(二)重点推进三项专业建设成效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开展切实需要的研究:

1.专业调研分析报告(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毕业生质量、专业基线调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专业建设有效度成熟度分析、专业建设咨询报告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建设实际情况任选上述项目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研究);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考虑:产业学院运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等产教融合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运行、评价、修正和课程体系重构等;

3.由专业自行拟定题目,如 XX 专业(课程)学生素养与技能并举的教学策略,课程与竞赛结合,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等。

(三)重点建设三门精品课程

各专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产业等领域,选取三门课程,打造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兼具产教融合、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的精品课程,课程要突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要突出学习分析和全过程记录的多维智能评价,要体现良好的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前课后的延伸。观摩后建议各专业对课程运行、课程效果等进行研讨与反思。

(四)重点建设三个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支持各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三个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要基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融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业、新规范以及深度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生产问题和能力。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要充分发挥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通过分批部署、持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争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正对性和适应性。

(五)重点关注三位教师成长

从专业现有的教师中遴选三位40周岁以下的潜力教师,最好是新老教师搭配,分别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技能竞赛、职称晋升上等给予重点关注,并制定成果导向的培养实施计划,要明确培养经费和验收成果,培养时间为一年。

五、考核激励